稅字的左邊是一個禾苗的禾,代表農作物,右邊是一個兌換的兌,代表上繳的意思。早在4000多年前的堯舜禹時期,貨幣還沒有流通,人們會自助貢獻一部分農作物、牛羊等財物用來改善集體生活,這就是稅收的雛形。到了春秋戰國時期,各國為了擴大收入,增強國力紛紛推行改革變法。其中魯國實行的初稅畝是我國的最早的稅收制度。不過呀,古代的稅收制度主要由帝王自己決定,想怎么征就怎么征,具有很大的隨意性,百姓除了繳納錢糧,還要承擔沉重的徭役,苦不堪言。收上來的稅款很多還用做了統治階級的個人享樂,并沒有用于國家建設和改善民生,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詩《憫農》《蠶婦》,古文《捕蛇者說》《阿房宮賦》等等,就描述了一副副廣大百姓被橫征暴斂、層層盤剝的畫面。隨著稅收在歷史發展中的不斷演變,如今現代國家征收稅款必須受到法律限制,征收上來的稅款也不會變成政府自己的私有財產,而成為國家的公共財產,用來提供公共產品,歸我們納稅人共同所有。納稅不再是負擔,而是一種復有榮譽感和獲得感的事情,每個納稅人都在為美好的生活貢獻著力量!